考古

考古论文_笔谈:公共考古/公众考古概念下的考

来源:考古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2年04月14日 03:12:00
 
文章目录

推动公众考古课程体系建设

一、设置概论性纲要课程

二、设置方向性专业课程

    一是考古传媒。

    二是考古教育。

    三是考古活动。

    四是考古展示。

三、设置通识性课程

    第一,课名有所区别。

    第二,定位有所不同。

    第三,内容有所取舍。

    第四,课风有所变更。

公共考古:关键特征与未来发展

文化遗产学的一些思考

公众考古2.0时代愿景

第一,公众考古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第二,有条件的机构要力争有常设的公众考古阵地——建立考古博物馆。

第三、公众考古要更多进社区。

第四,公众考古要日常化。

第五,多出版各种读物。

第六,创新创意才能让公众考古充满活力。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最大的“公共考古”

考古教育:沟通公众与考古的重要桥梁

一、系列讲座:与大众分享前沿新知

二、考古研学:从学习知识到关注遗产

三、校园实践:利用所学回报社会

四、在地社区实践:从“你们”到“咱们”

五、认识与思考

    第一,考古教育方式的单向度输出。

    第二,考古教育传播对象以青少年为主,其他人群则较少涉及。

    第三,考古教育内容还有待提高科学性与系统化。

    第四,目前考古教育实践形式丰富多样,但缺少理论探讨与总结。

场地的精神:基于考古现场与博物馆的

让公众考古成为涵养中国学生全面发展素养的“一亩方塘”

一、让公众考古活动成为立德树人的能量场

二、让公众考古活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三、让公众考古活动成为全面育人的新方式

文章摘要: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越来越多,种种联系组成了公众考古/公众考古学要关注的诸多领域。脱胎于英文“Public Archaeology”的“公共考古”或者“公众考古”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讨论均体现为考古学面向公众的沟通和共享姿态。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公共考古的教育性体现在能够架起专业考古与普通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民众理解考古学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什么,以便获得更多的支持;公共考古的开放性则要解决“谁的公共考古”这样的问题,通过改变考古学/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单向关系,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今天公众考古已从最初“什么是”和“要不要做”的认识论阶段,发展到如何做好和怎样推进的实践论阶段,因此需要专业化、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该从人才现存问题的导向出发,依托有条件的高校,推动公众考古课程建设并逐步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公众考古需要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对“公众”本身也需要研究和分类加以引导。从考古现场到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展厅,都是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利益相关者”“交流”和“解释”的最佳场域。利用公众考古活动系统开发设计针对中小学生的考古主题课程,可以将考古文博资源转化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资源。而对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而言,开展考古教育将大有可为。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G642;K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