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扣长城考古又有新发现,首次发掘出较完整长
敌台上的火炕。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此外,我们还全程进行数字化记录,对长城开展为期一年的监测,考察风吹、雨淋、地震、动物等自然因素对长城的扰动,为修缮方案的制定和施工提供数据支撑。”张彤表示。
据介绍,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石碑显示,145号敌台修建于万历十二年,144-143号敌台间的长城墙体则修建于万历二十五年,即单体建筑的修建时间早于长城墙体,一定程度上复原了不同时期长城防御体系的样貌和发展变化。
城墙上的炮台设施。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保留人为使用的痕迹,体现长城温度
?
?
?
提起本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他表示,明长城考古不会像三星堆那样出土非常闪亮的文物,大致分为建筑构件、武器和生活用品三类。“长城的修缮保护不会对实体建筑进行全面复原,但可以进行虚拟复原,而这些出土的文物就是建筑复原的重要依据。”
?
设计人员介绍,空鼓是水从上方进入条石与毛石之间,冬天冻胀之后,把石头往外撑,形成弧形的状态。“当达到一定的限值,墙体就坍塌了,所以现在能看到墙体已经垮塌和即将垮塌的状态。”
长城上的保安守护着考古修缮地的安全。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以前我们一直关注的是碑文本身的内容,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更关注它原始的位置,145号敌台出土的石碑是字面朝下的,我们判断它原本是镶嵌在垛口墙上,如果日后做展示的话,我们建议复制一块碑放在长城上,可以让人实地感受石刻文化。”尚珩表示,倒塌的墙体也会在确保长城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做最大程度的保留。
六层砖铺的敌台放脚也让人感到惊叹。“放脚是为了增强敌台的稳定性,之前见到的放脚一般不会做的这么壮观,目前是北京仅有的一个。敌人兵临城下时,能够给人很强的压迫感。”
“将军守关”的敌台放脚。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北京怀柔箭扣明长城141-145号敌台及边墙保护项目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西栅子村南山脊上,箭扣长城“三险”之一“天梯”的东侧,即著名的“将军守关”处。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
?
“之前我们疑惑,敌台及其上面的炕是不是同时修的,考古过程中发现,敌台是先建的,敌台坍塌以后,当时的人用坍塌后的砖修建了火炕、灶台。”张彤说。
出土的长城建筑构件。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本次长城考古系配合该段长城的保护修缮工作而开展的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发掘对象包括141-145号共计5座敌台及敌台间的长城墙体、登城便门、暗门等长城建筑遗址,发掘面积2530平方米。
?
?
航拍145号敌台。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据介绍,目前本次考古已完成145号、144号、143号敌台的发掘工作,剩余区域的考古工作仍在进行当中。此次考古发掘明确了145号、144号、143号三座敌台的建筑规制和工程做法。
首次发掘出较完整疑似炮台设施
长城防御武器以短柄武器和火器为主
?
?
?
为什么选择这段长城作为研究性修缮项目?“经过前期精心挑选,我们发现141号到145号敌台虽然只有486米,但地势多变,有陡坡段、缓坡段、平段,敌台、边墙病害形式多样,有空鼓、歪闪、开裂、下沉等,敌台的类型丰富,有空心有实心,适合进行考古发掘。”怀柔区文物所所长张彤说。
他介绍,敌台周围的散水结构铺得非常讲究。“水往下滴的时候,久而久之会侵蚀地面,危害地基,而散水结构可以减少水对地基的损害。有些地方的散水结构就是拿碎砖、碎板铺垫一下,这座敌台的散水呈斜坡状,而且非常讲究。”
航拍“将军守关”敌台。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