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发现得了,保护得下” 济南探索考古前置新模

来源:考古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07日 10:41:18
 

这次考古发现是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在莱芜区的首个发掘项目,也是“考古前置”执行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次考古发掘,显示出济南这一政策和措施的实际效果。

济南郭氏家族墓地、济南莱芜区口镇街道汉末魏晋墓地、裴家营东南墓地……2021年以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项目数量和墓葬数量远超“十三五”期间的平均年工作量,这都得益于济南率先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并在考古前置中创新使用“调查+勘探”的新模式。

郭俊峰说,把地下文物保护好,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考古人义不容辞的职责。考古前置政策的实施为地下文物保护提供新的思路,考古部门为此实行了“调查+勘探”的新模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创新措施,确保地下文物“发现得了,保护得下”。把地下文化遗产保护下来,再“活”起来,最终“火”起来,达到永久保护、传承利用的目的,为丰富济南历史内涵、展示济南灿烂文明,提供物质基础。

“考古前置”“调查+勘探”,在实际考古发掘工作中,对于城市建设到底有哪些帮助呢?

济南市拥有丰富的考古资源,在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济南先后共有8处入选;2017年开始每年评选的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济南已有4处;有14项发掘项目入选山东省“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1项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让考古发掘减少全面勘探前的清表阻力

考古人员在元代郭氏家族墓考古发掘中对墓中壁画进行清理

自2021年3月底至2021年8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完成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84座。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110余件(组),主要器形有陶罐、陶壶、瓷碗、瓷盘、瓷罐、铜钱等,另有少量陶案、陶耳杯、陶盘、铜镜、铜钗、铜铃、铜珩等。其中,15座宋元墓葬中的随葬品较少,仅有少量瓷碗、瓷罐、瓷钵、铜钱、铜镜等。

这次最重要的成果,是发现了目前山东地区乃至全国最早的战国砖椁墓。这次的整体发现为研究战国晚期齐文化区域特征、齐国边邑状况、齐国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对于研究济南的城市发展历史及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历史,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据统计,济南的考古项目中,40%以上是在工程建设中发现的,尤其是入选山东“五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100%是在建设工程中发现的。伴随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自1997年以来,配合工程考古发掘近200项,出土文物近10000件。近年来,基建规模空前扩大,大量土地出让建设,“可能埋藏文物遗存”的区域也在成倍增加。

再就是在土地出让过程中,缩减土地出让周期,合理规划土地使用,保护地下文物;在考古过程中,减少全面勘探前的清表阻力,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经过考古前置,大量的遗址墓葬被发现和保护。考古部门统计,仅2021年,济南市在考古前置中发现并确定实施原址保护的项目有13项,完成考古发掘14项,共清理各个时期的墓葬500余座,出土文物830件(套)。这些保护下来的文化遗产,展现了济南古代的灿烂文明,延伸了济南历史轴线,丰富了文化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此外,“先考古,后出让”的新做法,让土地出让的时间成本和经费开支大幅度下降。

解决了文物保护和建设单位之间的矛盾

裴家营东南墓地考古发掘也是济南“考古前置”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裴家营东南墓地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裴家营村东南部,该墓地是配合工程建设前期勘探过程中发现的。

“更关键的,‘考古前置'成为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考古前置'使土地出让单位提高了对依法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视,更多文物得到保护,体现了大众对依法保护文物的认可。许多发掘项目成为文化交流、展示济南形象的名片和窗口。”郭俊峰认为,这项措施的实施所取得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

2021年11月,莱芜区口镇古墓群发掘项目结束。这是一处汉末魏晋墓地,是山东地区一次性发现的花纹砖数量最多的墓地。这处古墓群考古开创了济南市考古数个第一:一次性发现的花纹砖数量之多在济南地区属首次;第一次发现在一座墓葬中使用多种花纹砖砌筑,在山东省内也属罕见;出土的花纹砖样式繁多、内容丰富,以博局纹砖铺设地面为济南地区第一次发现;北斗七星以及玉兔、金蟾组成的月亮图像,说明汉末魏晋时期已经形成月宫故事体系。大量的车马出行画像砖密集出现,在山东地区较为少见;特别是第一次出现的龙纹图像,展示出中国龙图腾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