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豪宅:从4700年前的大房子中看到史前人类生
一座房子如何建成?透过埋藏4700年的地基、木柱,我们得以触摸到史前人类的生活碎片。
3
抬木板用的绳索及木板上的凹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由于鸡叫城遗址有长期、连续不断的人类活动,不同时代的人在这里留下痕迹。考古学家们在发掘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土层来区分不同年代的堆积。“在上面的肯定比下面的要晚,我们就根据叠压它以及被它打破的堆积中出土的遗物,进行类型学的排比来判断其相对年代。我们发掘的深度也比较深,上面压的堆积很复杂,不光是为了挖房子,上面的遗存也要把它弄明白。”
范宪军还记得发现绳索时的心情,“当时看到保存如此好的绳索,既意外又惊喜 ,绳子是用来抬木板的,其中一个直接嵌套在木板下面,为了套牢它,木板两侧还凿了小凹槽,这就说明它肯定是建造的时候使用的。这些绳子能保留下来很不容易,一方面可以检测房子建造的年代,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当时编织的工艺。”
4
一个公共活动场所
2
范宪军介绍,“保存比较好的木柱上都有发现穿孔,大多是两侧内向大约45度的斜穿孔,对于穿孔的作用目前有两种意见,一个是在这里插木棍,以绳索等固定,形成三角结构,让房子的地基更稳定。另一个是猜测是这种大型木材运输困难,穿孔是为了方便搬运。”
经过多项数据的研究检测,考古学家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F63建造于距今大约47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
建筑遗迹第一次露出“冰山一角”是在199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为了确认遗址年代,对鸡叫城的西城墙进行解剖,发现了部分木质构件,受限于发掘面积,当时并不能判断它们的性质。2006年再次发掘,因为发掘面积有限仍未解惑。直到2018年鸡叫城遗址重启考古工作,2020年10月开始,项目负责人郭伟民、执行领队范宪军等考古工作人员前后发掘4次,费时一年才揭开F63的全貌。
“关键”的绳索
幸运的是,他们发现了三节绳索,这成为了准确定位F63年代的关键。郭伟民解释,“三节绳索中有藤绳和竹绳,和其他木材不同,藤本植物和竹子的生长期、存活期都是比较短暂的,不会动辄使用上百年,所以检测出这些绳子的年代,基本上就代表了这个房子的建造年代。”
在范宪军看来,F63的现场发掘中最困难之处就在于此,这座大房子需要被一层层的揭开。F63所处的发掘区共50余个探方(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F63上方堆积复杂,遗迹众多,发掘过程中还需要统一层位,进行编号,每个探方的情况不同,要保持同步发掘,还要及时记录、保护,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郭伟民梳理道:“鸡叫城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早期环壕的开凿、环壕废弃后堆积大量谷糠,在这上面又挖了一条沟槽,里面铺了木板,然后在这上面建了大型的房子,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年代,经过考古学初步的相对年代判断,还要用碳十四等更加精确的科学手段去检测。”
F63的发掘耗时整整一年,发掘面积大,上方叠压了丰富的文化堆积,更让发掘难度倍增。
从遗存的地基和木质构件来看,F63结构清晰,五开间七室加上外围廊道,总面积达630平方米。年代较早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发现干栏式建筑,采用的是向下夯打木柱,使其插入泥土的建筑方式。F63则在开挖的基槽内铺上窄长的木板,建造好地基再立木柱,房子会更加稳固,不易下陷。
在逐渐揭开上层堆积的过程中,F63的年代是考古人员始终关心的问题。
层层揭开真面
已经结束发掘的F63比篮球场更大,房子主体呈窄长的长方形,外围还有廊道,形状方正,结构清晰。“这个房子太重要了,它的体量和结构,这种建筑方式都是前所未见的,也能透露很多信息。”郭伟民说。
半圆形大木柱及斜穿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1
作为2021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湖南常德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鸡叫城,有一项极为特殊的发现。那是一座总面积达630平方米的木构建筑基础,五开间共七室,外围修建了廊道的大型“豪宅”,来自4700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考古学家认为,这座编号为F63的房子,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木构建筑遗存,体量、规模和建筑方式都是前所未见。